专业围着产业转,加快培养硅材料行业紧缺性职教人才
前言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完整自主供给的工业硅、多晶硅、硅片为产品链的硅材料行业,但专业设置和职教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硅材料行业的职教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发展的紧缺性人才之一。受教育部职教中心教育研究所委托,有色金属职教行指委承担了《硅材料行业人才需求及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课题研究,经过课题组对行业、企业和职教院校的调研分析,提出了“专业围着产业转,加快培养硅材料行业紧缺性职教人才”要求。
一、 硅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硅材料是我国半导体技术产业、光伏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性材料,目前99%的半导体和95%的太阳能电池都是由硅制造的。中国硅材料产业在光伏新能源产业的驱动下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硅材料产业制造国,以多晶硅为代表的硅材料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国及消费国,也是最大的贸易国;受益于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抢装高峰,我国多晶硅正在代替进口,并且未来将跨越至全球化供应模式,中国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正引领全球多晶硅产业发展;硅片产能规模世界第一,以单晶硅硅片为代表的光伏硅片快速增长,超纯半导体用单晶硅圆片量价齐升。
近几年,在技术、成本、规模等市场竞争的引导下,硅材料行业呈现出集中化发展、政策驱动性强、技术创新引领、智能制造转型加快的特点。市场的竞争加快了行业企业上下游重组,在寻求更低的资源成本驱使下产业加快向西部、西北部转移。2017年和2018年新增产能主要在有电力资源优势的内蒙、新疆、宁夏、云南、四川,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好质量、更高效率下的市场竞争将带动硅材料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制造升级转型。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升级让行业更重视生产一线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 硅材料行业职教人才供求失衡,硅材料行业职教人才成为行业紧缺性人才
课题组从调研中看出,硅材料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性、劳动密集性的产业,行业企业中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是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其中生产现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平均占员工总数的80%左右,但目前企业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专业化人才比例不足30%。随着行业新增产能的释放和企业对员工学历技能水平结构的调整,未来3-5年行业急需15万左右的职教专门人才,主要集中在“设备操作及维护岗位、工艺控制岗位、产品质量的品质控制、生产的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生产设备的维修以及生产车间和班组的生产管理”等核心技术技能岗位群。
但从职教人才培养的院校来看,针对硅材料行业材料制备核心岗位群的人才培养全国不足3000人,专业数只有硅材料制备技术和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两个专业,目前全国只有22个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被企业一抢而空,远在新疆、内蒙的硅材料企业给出高薪也一人难求。作为企业更是将生产现场技术技能人才本地化发展作为人力资源优先战略,希望在产业集中的区域能有相关职业院校配套专业为其培养专门化职教人才。但目前硅材料产业区域集中度较高的新疆、内蒙、云南、宁夏却没有专业布点,专业设置与行业区域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因此,硅材料行业的职教人才已成为了行业的紧缺性人才。
三、 加快硅材料行业职教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1. 专业围着产业转,服务产业加大专业布点
硅材料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中国芯”和“能源转型升级”战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有工匠精神、有创新能力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职业院校树立专业围着产业转的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成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协同发展。
新疆、内蒙、云南区域的各级政府加强硅材料行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紧迫感,鼓励当地有条件的院校尽快增设硅材料技术专业和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同时鼓励当地职业院校在机电类、化工类专业开设相关方向的课程服务行业的设备制造、装备维修等岗位,为区域内硅材料企业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鼓励新疆、内蒙古等地区的中职院校开办与硅材料行业相关的中职专业,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格局,优先在产业集中区填补中职人才培养的空白,缓解人才紧缺压力。针对内蒙、新疆、宁夏等人才资源优势缺乏的地区,建立吸引中东部地区毕业生去内蒙、新疆、宁夏当地企业就业服务的激励机制。
政府可出台相应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贡献度大的职业院校建立专项奖补资金,在各级教育改革项目建设中可给予优先支持和扶持,引导院校开办产业所需的专业群。
2.充分发挥行业对职教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定期举行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研讨会,指导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评价标准等标准体系的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主动服务专业建设,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和项目,行业可定期向企业征集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的课题,以技术服务课题的形式向职业院校发布,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带动产教的深度融合,带动职业院校的创新直接对接行业企业需要。
及时发布企业的招聘信息和产业技术信息,定期开展企业人才现状和未来需求的调研,包括人才的现状、未来需求规模、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等,编制相应的调研报告作为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起到指导作用。
行业加强对专业核心技能大赛的赛事指导,组织专家组建立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核心技能大赛,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
行业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产业智能制造升级对员工的学历、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综合技能、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双融的职业关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硅材料行业未来的职教人才培养定位将是“基于自动化生产条件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新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各院校深入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扎实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依托校企融合机制,将行业使命、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校企融合提升师资团队,依托校企融合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融入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中“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双主体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对技术的热爱、技术的专注和敢于进取的品质;智能化的产业升级带来的对生产、工艺、产量、质量性能综合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有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课堂,鼓励校企共同编制核心专业技术课程教材;对产品质量控制、改进与管理的能力;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加强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对专业的认可度、对行业和企业的忠诚度等更高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院校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行“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保证企业工艺秘密的前提下将企业生产现场接入到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校期能感受企业的职场氛围、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学生寒暑假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
综上,《硅材料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对硅材料行业实现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上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对于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指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提升行业和人才培养匹配度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